绿色供应链是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路径。绿色供应链通过整合环保理念与绿色采购、制造、配送等环节,能够明显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扩大绿色商品市场份额。
打造绿色供应链应着重关注环保原材料采购、清洁生产的基本工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绿色包装与运输、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要素。下面,以实际案例进行阐释:
丹麦能源公司Ørsted的转型实践展现了生物质能供应链创新的典范。位于Kalundborg的Asnæs发电站于2019年完成了从煤炭到生物质能源的转型,装机容量为25兆瓦。该电站使用先进的生物质气化技术,为当地社区提供绿色电力和区域供热。这一转型不仅减少了煤炭的使用,还明显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可减少约8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据Ørsted 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认证体系和先进的生物质处理设施,实现了生物质燃料100%可持续采购。
该项目采用分阶段实施策略,第一阶段(2018-2019)完成基础设施改造:
在原料供应方面,美国最大的工业级木质颗粒生产商Enviva展示了创新的可持续采购实践。其开发的Track & Trace®系统覆盖了整个供应链,记录每批原料的具体来源、运输路线和可持续性指标。根据其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已与超过1,200家林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确保所有原料符合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标准。
英国Drax集团在大规模生物质应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头羊。其位于塞尔比的发电厂是世界最大的生物质发电设施,年使用生物质燃料约700万吨。公司通过创新的供应商责任计划和先进的碳捕集技术(BECCS),明显降低了供应链碳足迹。2022年,Drax在其发电设施实现了生物质燃料碳强度较基准年下降33%的目标。
芬兰Neste公司在可再生燃料领域建立了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网络。截至2023年,公司可再生产品年产能达到520万吨,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和物流体系。通过优化多式联运方案和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公司2022年实现了物流环节碳排放较2019年下降26%。同时,Neste积极地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发展,与主要航空公司成立了长期供应协议。
瑞典SEKAB在生物燃料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公司开发的ED95技术已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得到普遍应用,通过甲醇重整制氢等创新工艺,实现了生物燃料的高效生产。依据公司2022年度报告,通过建立完整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化石燃料降低最高达85%。
这些经验对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借鉴意义。基于中国生物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第一步是要准确定位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目前,我国在生物质燃料转化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建议企业优先投入研发资金,突破原料预处理、酶解发酵、产品分离提纯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同时,可优先考虑与国内领先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升级步伐。
在原料供应体系建设方面,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特点。建议企业根据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建立多元化的原料供应渠道。例如,在东北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玉米秸秆收集利用体系,在华南地区则可以聚焦于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通过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收购协议,保障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同时,要建立原料品质衡量准则体系,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确保入厂原料质量符合生产规格要求。此外,可以借鉴Enviva的经验,开发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原料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制。
为深入研究“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企业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能源署(IEA)生物质能中国组、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2025)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4月11日的分会场一进行主题演讲,届时将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聚焦怎么样打造绿色供应链领域,一同探讨行业新机遇,把握发展趋势。